24直播网

国足名将创业认准一条路:放弃功利 老实学日本

发布时间:2025.07.25

  当职业球员的日子虽然充满疲惫,但退役后的生活竟比球员时期还要劳累,这是前国脚杨旭如今的状态与心声。

  “累得我都想重新回到赛场上了,因为踢球其实并不累,只要把球踢好就行,可现在不同了,身份转变了,要经营青训俱乐部,还要陪伴孩子成长,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多心血……”

  2023年4月11日,当杨旭在个人直播间宣布退役时,很多人都感到惋惜。当时他和上海申花的合同还有几个月才到期,而且以杨旭当时的身体状况,即便离开申花,也能找到其他职业俱乐部继续踢球。

  但他之所以选择提前退役,并不是因为踢不动了,而是因为他找到了新的方向,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新的征程。

  用杨旭的话来说,“6岁开始踢球,35岁退役,我的人生记忆几乎都与足球紧密相连。现在虽然离开了职业赛场,但并没有离开足球,只是换了一种身份和方式,继续我的足球生涯。”

  杨旭退役后找到的新方向,就是投身青训事业,而且他的路径非常清晰:学习日本。

  杨旭的青训俱乐部,在他退役三个月后正式在上海长宁区遵义南路开班,取名为“朝日”。一方面,“朝日”与“旭”字意义相近,都代表着初升的太阳,充满希望;另一方面,这个名字也凸显了学习日本青训的特色。

  那为什么不叫“旭日”呢?“那肯定不行,别人会误以为是赵旭日(杨旭前队友)开的呢(笑)。”

  他之所以选择学习、复制日本青训,是因为他带儿子学球的亲身经历。

  从2020年到2022年,杨旭的两个儿子杨竣皓和杨竣凯在日本教练高桥亮也的俱乐部学球,2022年底,杨旭又带着两个孩子去日本东京学了三个月。这段经历让杨旭对日本青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坚定了他学习日本的决心。

  在中国,带孩子赴海外学球的家长,分为欧洲派和日本派。比如去西班牙踢球的家庭可能有两三百个,去日本的大概几十个。杨旭之所以选择走日本之路,并且想把日本青训移植到国内,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更适合亚洲人的选择。

  “我认真对比了欧洲青训和日本青训所教授的内容和体系后,认为日本的内容和方法更适合亚洲球员。我亲眼见过日本青训有多么扎实和系统,他们的孩子在6到14岁的基础打得非常好,长大后再去欧洲发展,上限才会更高。不能为了去欧洲而去欧洲,要先打好基础。”

  “想要学习什么,首先要清楚自己缺少什么。以我个人所见,日本足球是真正花了心思去研究亚洲与欧洲的足球文化差异、人种差异的,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。”

  “日本之所以能够慢慢赶超欧洲的一般水平,是因为他们不仅仅看谁强,德国强就学德国、巴西强就学巴西、西班牙强就学西班牙……日本是看别人的优缺点在哪里,哪些适合自己学习,并且研究了具体的方法。”

  “比如说,日本在训练控球、带球方面,拉球、踩球和向后的带球训练非常多,甚至会细致到哪个动作用第几个脚趾优先触球。基本技术方面事无巨细,很多东西都进行了细分。而且他们不停地研究欧美的新变化,然后整合到自己的训练内容里,及时做出改变。”

  “再比如,在U9年龄段练习带球时,日本教练会强调如何合理地带球、更有目标地带球。他们的理念就是,以带球作为目的去练习,那就是失误,带球最终一定是以传球或射门为目的,那才是有效的带球。”

  为了学习日本青训,杨旭的办法是聘请优秀的日本教练过来进行特训授课,并且和日本青训俱乐部进行合作,力求打造一个接近日本化的训练体系与环境。

  “在我的上海俱乐部里,有不少日本孩子一起训练,他们的作用就像是小助教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模仿同龄人和受环境影响很大,日本孩子在训练中专注度高、效率高、强度也大,这会带动中国孩子养成好习惯。”

  “这在中国青训里往往是不被重视的。教练在上面讲,孩子在下面聊天,家长在场边讲话,一会这个孩子鞋带开了,一会那个摔疼了,要么就对裁判有意见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连续保持专注和兴奋的习惯,球队中有日本孩子一起训练,是很好的示范,胜过教练说十句。”

  开办俱乐部不久,杨旭就迅速积累到了1700多个会员,并且建立起了系统性的训练大纲。他说,不断学习进化,这是最重要的。

  “我们青训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与时俱进,不断地学习、总结和反思。不能仅仅依靠球员时期的足球认知,不能仅仅去看视频或看比赛,更需要真正扎根于别人的基层训练。每次从日本回来,我都会给俱乐部带来新的训练内容。我见过几个日本J联赛梯队和优秀社会俱乐部的课程体系大纲,他们的精益求精让我深受震撼。”

  据杨旭对比,现在大部分中国青训和他小时候相比,训练内容差不多,但却丢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。

  “现在我们的青训总是强调所谓的科学训练,却把刻苦训练给丢了。中国孩子下雨下雪不能练,天气热也不能练,非常娇气,家长看管得无微不至,孩子也失去了自主能力。”

  “就拿日本足球来说,他们一周三练,但不训练的日子里,孩子们会报课外班自主加练,而且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强度非常大。我家老二有一次参加比赛,从早上踢到下午,比赛后教练还要求加练折返跑冲刺,跑了35分钟,我家老二是哭着跑完的,日本小朋友却一点事都没有,他们都习惯这个强度了。”

  在足球生涯中,杨旭达到的高度是值得他自豪的,他代表国足出战54场打进28球,位列国足历史射手榜第5。球迷那时戏称他是虐菜型前锋,擅长对弱队进球,但回过头来看,能虐菜也不容易,现在很多时候,国足连弱队都虐不动了,反而要被弱队虐。

  像杨旭这样的中国高水平职业球员退役之后,投身青训事业的不少,但能持续做下去的似乎并不多。杨旭认为,这背后的原因,一是整体行业待遇不高,二是付出的艰辛程度却极大。

  “带青少年的待遇,肯定没有带职业队高,职业队最差的一个月工资比带青训一年还多。”

  “带青少年,比带职业队更费脑子。带职业队抓现成的球员进行组合就行,而带青少年你要育人、培育球队,这是个慢活儿。而且青训和职业队是两个体系,用职业化的东西去教小孩,小孩根本不理解,你就得想办法沉下心去深入浅出地教。”

  “日本很多退下来的职业球员,愿意长时间带青少年,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热爱。因为他们热爱足球,喜欢把东西教给新的小孩,为此愿意放弃很多东西。”

  “我举个例子,我孩子在日本的球队训练,11个教练里面,有6个是不拿报酬的义工,他们白天各有各的工作,晚上带小朋友训练比赛,这样做就是因为喜欢足球。”

  “我的一切都是足球给的,所以我也想回馈足球,不想许下什么豪言壮语,但我确实想在青训领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
  受到日本青训的启发,杨旭的朝日俱乐部推出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专项培训班。比如U12、U9两个年龄段的“运控带”专班,授课的教练全都来自日本,或是退役职业球员,或是经验丰富的优秀青训教练,像其中的冨田幸嗣,曾是日本川崎前锋队U10梯队主帅和球探部负责人,三笘薫、久保建英、田中碧等知名日本国脚都曾在他手下训练过。

  “并不是说但凡一个日本教练就是个好教练,很多人认为‘找个日本教练’就让他大包大揽,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。日本的教练认为自己的特长只有这一项,每天就教孩子练这一项,把它做到极致,比如我们的高桥教练,他就负责控带球这块的训练。日本是极致细化的,所有训练都进行了拆分。”

  杨旭的朝日俱乐部,也在训练上进行了项目细分,除了常规足球训练,还开设了一些细化课程,比如运控球、射门专项、体适能、跑姿纠正、室内足球专项等。

  杨旭说:“日本足球把足球场上的每项技能都进行了细致的拆分,他们有只针对某一项技能的培训班,我们也在学习他们的细致和专业。”

  杨旭的朝日俱乐部作为青训新兵,已经在中国足球圈吸引了不少关注。今年1月份,中国足协主席宋凯专程来到朝日俱乐部,观摩日本教练的“运控带”专班课程。

  这四堂课共三小时,分别是若山圣佑的室内足球课、高桥亮也的U9带球课、桥本圭吾的U12摆脱与控球技术课、冨田幸嗣的目的性带球课。

  宋凯观摩了三个多小时,课后他感慨: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!我们和日本足球的差距,很大程度就在6到12岁的技术基础上。”

  这其实也是杨旭当初带孩子到日本学球时的感叹,他做青训学日本的初衷也源于此。“中国孩子,不光是朝日,还有很多其他球队的孩子,和日本孩子对抗时,发现完全跟不上。对方五年级踢我们六年级,随便踢。这种无球、攻防转换、丢球后的压迫,差距还是太大了。”

  “日本足球现在其实已经不怎么谈技术基础了,因为技术在他们看来是最基本的技能,就像吃饭会用筷子是很自然的事,没技术还谈什么足球。”

  “小学六年级之前,日本小朋友在场上可以随便带球,一条龙突破,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技术表现到极致,但一过六年级,就没人在场上这样带了,每个人都按教练的战术去比赛,形成体系。”

  “我问川崎前锋的教练,他们说,孩子小时候要做加法,练各种技术,到了12岁开始做减法。孩子在12岁前就已经把技术基础练好了,在这个基础上,教练把会传球、速度快、脑子好的人留下,去适应体系。”

  “可我们的青训,孩子很小就开始做减法,为了成绩,怕失误,不许孩子带球,就打长传,这种简单粗暴的踢法,在青训阶段很容易出成绩,但孩子长大后,想给自己做减法了,却发现过去一直在做减法,已没什么可减的了。”

  这其实是中国足球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从上到下,似乎都太功利了。

  上到领导层的思维:为了在自己任期内快出政绩,拍脑袋想出过那些不惜拆乱联赛、暂停升降级,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;

  下到基层青训乃至家长的认知:培训班只盯着培训费,拿冠军才有家长认可,才能更多招生。

  怎么拿冠军?招身高体壮的孩子,打长传放弃地面传控,赢球第一,至于孩子有没有提高却成了其次。

  一直以来,中国足球都是低龄段成绩好、越长大越拉胯,毛病在哪?不是没人知道,却似乎很难改变。

  杨旭说:“我们小时候和日本球队比赛是有优势的,原因是我们有身体。日本球员技术好,我们可以用身体对抗,我小时候就这么踢,管用。一旦过了18岁,再这么踢就没用了,人家身体也发育起来了。”

  认识到问题后,杨旭总想有所改变,虽然他一个人未必能改变行业现状,但他还是希望去尝试。

  “现在也有家长认知跟上了,送孩子去国外,或者接触国外的理念,但整体人数相对还是少,只是一小撮,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,一个大伤,可能就白练了,想成职业选手有太多不确定因素,我身边有很多快到职业一线队的,但受伤了就结束了。”

  “不可能就靠那几个送到国外的孩子,去搏中国男足的未来,得有一大堆这样的孩子,成千上万的孩子,国外国内渠道不断涌现出来,才有机会成功,所以需要更多家长和从业者去做这件事。”

  “我现在做青训,初衷就是先培养兴趣,从兴趣中挑选精英,把他们输送到日本或者哪里去深造。从一小撮开始,慢慢扩大。”

  “过去十多年走了太多弯路,太多急功近利的思想,走了太多快速成功的所谓捷径。其实我们需要十年来打牢基础,培养出一代人。这期间,就算输越南、输泰国、输缅甸老挝,我们也不能动摇,要有十年后见的决心与信念。”

  “我在日本时听到一位青训教练说过一句话,印象很深:‘足球的改变,不能只看山峰的高度,还要看有多少荒原变成了绿地。’”(二头)

相关资讯

热点资讯

热门比赛

今日共32场

比赛回放

热门标签